以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已逐步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并不斷改變著人們的生產與生活、工作與學習方式。隨著社會信息化程度的加深,許多發達國家已經認識到,信息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必須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識和信息能力,基礎教育應承擔起培養這種素質的職責。
信息技術是一門知識性、技能性和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通過對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處理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一、適應時代發展,內容不斷更新
當今社會,信息瞬息萬變,知識不斷推陳出新。教育教學也要順應時代的發展,不斷更新內容,才能讓我們的學生學以致用。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互聯網為學生打開了一個新的充滿神奇的世界。絢麗多姿、精彩紛呈的網頁、精美的圖片、惟妙惟肖的動畫對學生們來說深不可測又充滿好奇。學校可以適當開設網頁制作、編程設計等相關選修班,給學生們系統地講授網頁制作方面的知識,讓學生們自己動手參與實踐,制作圖片、動畫并放到自己制作的網頁上。通過實踐,學生學習了各方面的知識,還拓寬了知識面,真正讓我們的教育面向未來、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
二、對教師在信息技術課程中作用的認識
1. 精講多練,積極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
精講多練就是多一些實踐操作的機會。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注重少講多練,通過精心導入,讓學生明確本堂課的學習內容,然后新授學習內容和方法。最后鞏固練習。大膽放手,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俗話說熟能生巧,勤能補拙。多練習,學生自會在不知不覺中掌握所要學習的知識。
2. 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營造有利創新氛圍
創造積極的課堂環境關鍵在于老師應該盡力滿足學生的情感、動機、需求,和學生一起分享學習知識的快樂和感情滿足的愉悅,分享創造、發揮的愉悅。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在學生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如啟發式和任務式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認知情感的、行為的、生理的等諸方面的因素參與,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主動探索與發展。
3. 增強對教材的利用能力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或許會造成教材具有相對的滯后性。教師們在進行教學時,如果僅局限于教材的知識,不僅會招來學生們的不滿,也會讓自己的課堂缺乏生命力。每一個教學單元要“小而精”、“要深入和升華”,要進一步加工教材,才能更好地發揮教材作用,教師才能更好地傳授知識。此外,一般的學科在章節編排中都有嚴密的邏輯關系,也就是前面的知識是為后面知識作鋪墊。前面的學不好,那后面的知識就很難能學好。依照大綱精神,吃透教材,聯系學生實際情況適當地調整教學內容很有必要。因此,教師要根據教材合理地調整順序,以期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適應時代發展,推動教育信息化。教師需要學會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展開教學活動,速課網是一個基于微信移動教學的應用工具平臺,專業提供課件制作、移動教學方案,教師通過速課網可實現線上線下同步跟進課堂教學,管理學生學習情況。速課網的速課堂2.0版本已全面升級上線,新增了課堂點名、班級公告等功能,輔助教師更輕便地開展考勤簽到、點名、課件推送、課堂課后測試等教學活動,大數據即時跟蹤學生學習軌跡,反饋教學成果,助力教師成為教育信息化時代的教學名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