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學校的就業統計,全國政協委員、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副校長許玲已不再只盯就業率這一數字,“更重要的是就業質量”。
在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后,高校如何保障和服務大學生“高質量就業”已成為一個更具挑戰性的問題,“用工荒”和“就業難”并存的困境仍待解決。
“高校肩挑兩頭,一頭是市場和社會的需求,一頭是學生的就業需求,產業離不開教育,教育也要建在產業帶上。”在許玲看來,學校教育和市場需求的銜接與就業質量密切相關。她在衡量就業質量時首先看的是對口就業率,“如果學生畢業時在本專業領域或更大的專業范疇內,找工作比較難,我們就要反思我們的專業結構合不合理、培養質量素質高不高等”。
尤其是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院校,全國人大代表、浙江金融職業學院院長鄭亞莉認為,要實現“高質量就業”,更要主動對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積極服務區域經濟轉型升級,不斷強化內涵建設,調整學科結構,完善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機制,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努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許玲也提出,當下產業更新速度加快,“一次學習、終身享用”的思維已不適用。國家的繼續教育和終身學習體系也要跟上社會發展的節奏,助力人才可持續發展。
“在這一過程中,也需要企業和院校積極開展深度合作,比如企業要肩負起社會責任,不能只靠挖人“搭便車”,也要為在職員工拓寬再教育渠道。而院校可以與企業進行合作培訓在職員工,同時可融通職前和職后教育,更好讓教育與市場和社會需求對接。”許玲說。
近年來,我國相繼出臺了《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等政策。“但產教融合的政策關鍵在落實。”許玲告訴記者,產教融合的相關政策的執行落地需要多部門聯合協同、密切配合才能完成,實施難度較大,這次她也帶來一份建議,呼吁建立國家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政策監測體系,同時建立產教融合政策監測系統運行的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