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廣東特色基礎教育課程教材體系研究》系列成果出版
為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高廣東基礎教育質量和水平,滿足廣東基礎教育改革發展需要,根據《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深化教育體制綜合改革的意見》,廣東省教育研究院通過競爭方式,承擔了2013-2014年廣東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項目——“建設廣東特色基礎教育課程教材體系研究”。經過兩年多的研究和近一年的成果整理,該項目研究的系列成果(共16本)已于2016年9月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全部出版。
在省教育研究院的設計和系列組織下,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廣州大學、深圳大學等高校專家和各級教研員、中小學骨干教師共約500人參加本項目研究工作。省委教育工委書記、省教育廳廳長羅偉其對項目研究始終高度重視并直接給予許多重要指導。省教育廳副廳長朱超華、王斌偉和省教育研究院院長湯貞敏,以及省教育廳有關處室(單位)也對項目研究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和建議。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項目研究組開展了廣東省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狀況調查研究、我國發達地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考察學習研究、中小學語文等15個學科課程教材改革與發展研究、近百年來中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研究、“二戰”以來世界主要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研究,以及國內外基礎教育現行課程和教材比較研究,對影響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眾多因素如教育方針政策、教育哲學思想、教師專業發展、學生學習生活、廣東經濟社會發展、廣東歷史地理文化等方面因素進行了研究分析。在此基礎上,對深化廣東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課程目標、課程設置、課程標準、課程計劃、課堂教學、課程與教學評價、考試評價等各個環節進行了系統思考,對影響廣東基礎教育課程教材體系改革發展的十大關系和問題進行了認真處理:一是處理好貫徹落實國家法律法規及教育方針政策和體現廣東地方實際與需求的關系;二是處理好全體學生與個別學生之間的關系;三是處理好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充分發展之間的關系;四是處理好不同類型課程的關系和學段間、學科間、學科內課程內容的銜接;五是處理好課程內容體現基礎性與先進性、理論性與實踐性、國際性與本土性的關系;六是處理好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教學關系;七是處理好課程、教學與考試評價之間的關系;八是處理好追求課程理想與解決課程教學現實問題的關系;九是處理好減輕學生課業負擔與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水平的關系;十是處理好區域之間和不同學校之間的差異。項目研究組綜合考慮了各方面因素,根據廣東基礎教育實際,以及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的不同情況和特點,依據現行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課程總目標、學科課程標準,生成廣東特色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課程體系,并提出深化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意見。
“建設廣東特色基礎教育課程教材體系研究”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執行國家確定的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的培養目標及學科課程標準,根據廣東經濟社會和學生發展需求以及中小學實際,通過優化課程結構和內容,創造性地實施國家課程方案和各學科課程標準,以期取得實效,更好提高基礎教育質量和水平,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為全體學生德智體美等全面而有個性、持續而健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與現行課程體系相比,廣東特色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主要顯露如下變化。
1.學科育人方面。全面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積極探索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按規律有機融入各學科教學,加強學生正確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人格品質教育。加強學生核心素養培養教育,積極循規律探索各學科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內容方法,系統落實學科課程標準確立的三維教學目標,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為學生全面發展、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2.課程結構和內容優化方面。一是義務教育數學課程課時和內容從小學適當向初中上移,以減輕學生的學習困難;二是義務教育音樂、美術、藝術課程小學中高年級課時和內容適當下移,以利于提高學習效率,并方便學校排課;三是增加小學英語學習頻率,切實提高小學生的聽說能力;四是更新廣東省義務教育信息技術課程綱要,緊跟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潮流,并與國家普通高中新的信息技術課程標準相銜接;五是整合地方課程和專題教育內容,提高各門課程及專題教育教學績效;六是加強理科實驗教學和學生動手能力、科技創新能力培養;七是優化普通高中課程結構和內容,適當降低體現共同基礎的必修課程內容及要求,增加選修課程,并依據各學科課程標準梳理各學科知識體系,合理劃定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內容,形成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結構合理、層次遞進、總量和難度適當的格局,滿足全體學生多樣發展需求,適應鞏固提高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和滿足人才培養多樣化需求;八是在普通高中增設職業教育課程,為學生從普通高中、職業高中向高職院校發展打開通道、創造條件。
3.課堂教學方面。探索適應素質教育要求的課堂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一是開展分層教學實驗探索,根據班級學生的學習狀況及特點,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得到應有的發展;二是開展課堂教學方式方法改革探索,形成適合自己班級學生最有效的教學模式、方式方法,推進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探索創新意識與能力,促進學生終身學習、持續發展;三是開展教學手段改革探索,注重傳承和吸納傳統教學方式優秀經驗,積極探索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的方式,加大教學手段創新力度。
4.考試評價方面。開展考試評價內容、方式方法、手段等的改革探索,推進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初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初高中理科(物理、化學、生物)實驗操作考試試驗,提高考試評價的科學化、標準化、操作化水平,重視信息技術在考試評價中的應用,建立全面、科學、有信度的考試評價制度,充分發揮考試評價的正確導向作用,引導課程改革健康發展。開展教師教學評價改革探索,建立健全促進教師發展和改進教學實踐的評價體系,促進教師自覺分析和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
根據研究成果,廣東特色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主要顯露出如下特色。
1.體現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教學規律。充分統籌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各學科,充分發揮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語文、歷史、藝術、體育與健康、綜合實踐活動等課程的獨特育人優勢,同時注重進一步提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科學等課程的育人價值,加強學科間的相互聯系和配合,發揮綜合育人功能,不斷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機綜合環境、健康、公共安全、文明禮儀、誠信、法制、民族團結、國防、生涯規劃等專題教育內容,減少交叉和重復,努力提高各門課程及專題教育教學績效。
義務教育階段按照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學科學習特點,調整優化數學、英語、音樂、美術等學科現行課時安排、內容進度和教學要求,使義務教育課程計劃、結構和內容安排更加科學、系統、高效。
普通高中依據各學科課程標準,梳理各學科知識體系,根據基礎性、發展性、時代性、適宜性、系統性、可行性等原則選擇和優化課程內容,合理劃定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內容,將學科必備的、最基礎的主干內容劃為必修課程,將要求過高或非主干的內容劃為選修課程,適當減少面向全體學生的必修內容,控制必修和選修內容總量,刪減重復或非主干的內容,形成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結構合理、層次遞進、總量和難度適當的格局。同時注意學科內和學科間內容的銜接(包括與義務教育學段課程內容的銜接),使得體系系統、科學、嚴謹、高效。
2.體現時代性和國際性。義務教育信息技術和普通高中有關學科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吸收體現時代要求和發展趨勢的學科新知識和這些新知識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的應用,及時更新和優化學科內容。
在課程結構內容優化與課程實施、評價等方面充分體現教育信息化發展要求,以適應信息技術在教學、德育、評價、管理、教科研和終身教育中的全面應用和普及。各學科加強課程內容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實現課程內容呈現方式甚至課程內容的轉變,以及課程內容教與學和評價方式信息化,以適應學生多樣化、個性化學習需求,提高學生運用信息技術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在課程資源建設、課程與教學管理、教師專業發展等方面體現數字化要求,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水平服務。
在課程結構內容優化與課程管理現代化方面,努力適應時代發展潮流和廣東教育國際化趨勢與要求。一方面,積極提高學生尤其是普通高中學生的國際意識、國際視野、國際交往能力,使之在學生未來學習和社會生活中發揮更大作用。另一方面,努力滿足高中學生出國需求,開設國際教育課程或是注重國際主題的課程,吸收國外先進教育教學資源,營造多元文化教育環境,使學生在完成體現中國文化的課程、取得中國高中畢業文憑的同時,在語言、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方面的學習上為出國留學做準備。
3.能滿足學生未來發展需求和廣東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在充分調研中小學課程與教學狀況和借鑒國內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成功經驗,分析學生未來發展需求和廣東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后,調整和優化現行課程結構和內容,如減少普通高中必修學分,適當減少內容并降低要求,增加選修學分和選修內容,把更多的課程設置權交給學校,把更多的課程選擇權交給學生,為學生提供內容豐富、層次多樣、充滿特色的課程體系,以滿足不同水平、不同潛質學生的發展需要和經濟社會發展對多樣化人才培養的需求,實現學生在共同基礎上有個性地發展,推進普通高中教育多樣化和育人模式多樣化;調整和優化外語、信息技術課程設置和內容要求,滿足廣東對外語、信息技術和國際化人才培養需求;融通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課程,適應高職院校發展需求和廣東創建現代職業教育綜合改革試點省的要求,滿足學生多樣化發展需要。
4.體現廣東地理歷史和文化特色。補充和拓展國家義務教育歷史、地理、音樂、美術學科課程標準,研制了《廣東省鄉土歷史課程綱要(試行)》《廣東省鄉土地理課程綱要(試行)》《廣東省鄉土音樂課程綱要(試行)》《廣東省鄉土美術課程綱要(試行)》,尤其是地理學科充分利用廣東海洋地理特點和豐富海洋資源,加強海洋文明教育,增強學生的海洋國土觀、國家海洋主權及海洋強國意識、社會責任感和家國情懷,提高學生國際視野、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許多學科如語文、思想品德、歷史、地理、音樂、美術、綜合實踐活動等融入了不少的廣東歷史文化內容,如廣東人的包容精神、嶺南藝術、語言文化、建筑文化、飲食文化、民俗文化、禮儀文化、服飾文化、休閑文化、僑鄉文化等,尤其是融入了廣東社會開放、多元、創新、包容等特色內容和廣東人“厚于德,誠于信,敏于行”的精神,富有嶺南文化特色。
本項目研究與實踐和取得的成果,有助于破解廣東基礎教育課程教材改革發展面臨的若干難題,更好提升廣東基礎教育質量和水平;有助于探索形成廣東特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發展指導理論,豐富和創新課程實施與管理理論體系,為廣東教育“創強爭先建高地”做貢獻;有助于豐富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教材改革發展成果,為全國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發展提供有益的探索經驗。
基礎教育課程教材體系隨著經濟社會的變化發展而變化發展,廣東省教育研究院將密切關注國內外經濟社會變化發展尤其是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的變化發展,充分把握廣東教育改革發展狀況和趨勢,時刻注意學生發展需求和廣東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尊重科學、遵循規律,對基礎教育課程和教材持續深入研究、實驗、再研究、再實驗,不斷完善課程教材體系,為全體中小學生健康成長成才和經濟社會轉型及創新發展服務。